近期,领区发生多起中国公民遭遇电信诈骗案件,造成财产损失。驻卡尔加里总领馆根据真实案例整理了电信诈骗常见套路:
套路一:“电话号码涉及跨境案件”
不法分子打电话或发短信,谎称是电信公司(如Telus、Rogers、iTalkBB等)工作人员,通知当事人其电话号码因涉及跨境案件(如洗钱、诈骗、走私、赌博、群发骚扰短信等)将被停机,银行账户将被冻结。骗子随后将电话转接到“国内公安部门”(如某市某区公安局),或让当事人按照提供的方式联系假冒的民警。假民警将要求当事人安装境外聊天软件(如WhatsApp、Skype、Discord、Zoom等)与他们保持联系,并要求当事人提供身份证件、住址、资产情况、银行账户等信息。过程中,假民警表示已经与加拿大警方联系,即将对当事人实施逮捕、遣返回国并判刑,要求当事人配合其所谓“调查”,每天向其报告行程,并严格保密,禁止联系使领馆,不得将联络内容告知亲友。假民警还可能将电话转接给假冒的检察官或法官,二人相互配合,一人威胁恐吓,一人假装安抚,最终将“勉强同意”当事人办理“取保候审”,前提是需限时将大额资金汇款到所谓“安全账户”。
套路二:“包裹涉及违法活动”
不法分子冒充快递公司(如Canada Post、UPS、Fedex、DHL等)或购物网站(如亚马逊等)工作人员,告知当事人有包裹涉及违法犯罪活动(如走私管制药物),被海关扣留。骗子随后将电话转接到“国内公安部门”,情节同“套路一”。
套路三:“护照被用于违法活动”
不法分子谎称是中国驻加拿大使领馆工作人员,表示国内公安机关在某机场逮捕一名携带多本护照的嫌疑人,其中一本是当事人的,当事人已被列为国家重大案件(如洗钱案)嫌疑人。骗子随后将电话转接到“国内公安部门”,情节同“套路一”。
上述三个套路在领区较多发,具有一定相似性,不法分子的操作可以概括为:
1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当事人手机号码;
2、拨打电话,冒充公安机关、使领馆、电信公司、快递公司、购物网站工作人员,谎称当事人涉嫌犯罪;
3、威胁恐吓,以“配合调查”为名套取当事人个人信息特别是资产情况;
4、对当事人进行精神控制,要求保持单线联系,禁止其对任何人提及联络内容;
5、同意当事人“取保候审”,限时将资金转账到“安全账户”。
套路四:诱导投资赌博(俗称“杀猪盘”)
1、不法分子发短信或者在社交软件(如抖音、小红书、微信等)上主动打招呼加好友,谎称是经哪个熟人介绍,因为与当事人都在加拿大,想认识一下。也有不法分子在社交平台长期假装“高富帅”“白富美”,吸引当事人主动上钩,建立联系。此后,要求换到WhatsApp、Discord、Line、Teams、Telegram等不需实名注册的海外聊天软件上进行私聊。
2、不法分子将从当地生活等共同话题切入,对当事人嘘寒问暖,聊工作、感情等,逐渐建立信任,有的还会发展为网恋。聊天过程中,了解当事人财产状况。
3、不法分子将“热心科普”或“不经意透露”能获取暴利的投资渠道(如区块链、数字货币、加密货币等)或网络赌博,引诱当事人在指定的平台注册账户,并通过银行汇款转账、支付宝等方式将资金转入平台账户。
4、不法分子往往先让当事人投入小额资金,让其看到账户中虚假的“高收益”,引诱当事人追加投资或赌资,甚至怂恿其找亲友借钱、抵押房屋、贷款等。
5、如当事人想中途提现或关闭账户,不法分子会以各种理由(如风控、内部审计、综合评分过低、需缴纳验资款、缴额外的税费、账户涉及洗钱、自己也会受牵连等)恐吓当事人,威胁不继续充值账户会被冻结,逼迫其转入更多资金。
6、当不法分子认为当事人已无继续转账可能,或者对方已发觉上当受骗,将不再回复当事人信息或拉进黑名单。当事人联系平台时,平台会以各种借口撇清关系,损失无法追回。
更多套路见《海外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》(http://cs.mfa.gov.cn/zggmzhw/lsbh/lbsc_660514/202406/P020240627326323765614.pdf)。
驻卡尔加里总领馆再次提醒领区中国公民接可疑电话不听、不信、不转账,对自称熟人介绍的陌生人突然联络保持警惕,提高防范意识,谨防上当受骗。如遇可疑情况,可拨打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(24小时)+86-10-12308/+86-10-65612308,或驻卡尔加里总领事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+1-4035376907(非工作时间自动免费转接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)。